首頁 > 神農大帝
藥簽介紹
藥籤文化
- 神意與醫療的交融
-
信仰與習俗
閩地崇巫的歷史
藥籤介紹 史書都記載「閩人崇巫」一事,明朝政治人物謝肇淛曾寫道:「閩俗最可恨者,瘟疫之疾一起,即請邪神,香火奉事於庭,惴惴然朝夕拜禮許賽不已, 一切醫藥付之罔聞。」批評閩地雖有瘟疫,卻不看病抓藥,反而請神除疫,至於吃爐丹(香灰)、扶鸞問藥等習俗,也被文人斥為迷信,東南沿海地區 問神拿藥單的風俗文化,也跟著好幾波的移民潮,從中國帶進台灣。 清朝割讓台灣以前,台灣並無官方醫療系統,但台灣向來是瘴癘之區,各類 瘟疫盛行,民眾只能請巫醫治病,「不問醫藥,只求神問卜」等記載,那些憑依「神意」的治病手段當中,卻有一種方式,雜揉醫學與信仰,就是 「藥籤」。
-
-
藥籤的起源與發展
從宋朝到日治時代
根據《台灣藥籤調查與研究》,藥籤約從宋朝開始,先在閩南地區流行,明鄭時期隨著鄭成功部隊帶至台灣落地生根,接著清朝泉州、漳州漢人移民來台,也讓藥籤文化在台灣蓬勃發展,其中有些藥籤更帶有傳奇色彩。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為台灣引進西方醫學,但醫師少、診資貴,1930 年代公學校教師月薪約 15 圓(一圓等於 100 錢),大人看診一日份藥錢就高達 30、40 錢,一劑針劑要價 8 圓,對比當時一升蓬萊米只要 25 錢,一天的藥費可抵一家四口兩天飯錢,還不保證痊癒,高額診資根本不是常民可以負擔的價格,透過向神佛求籤獲得處方,成為民眾生病時的首選,不僅治病,「神明認證的藥方」也讓患者獲得心靈慰藉,「神蹟現人間」也真的被書寫紀載。
-
-
藥籤的信仰與實踐
宗教與醫療的交匯
寺廟裡的藥籤不僅是紙張和文字組成的宗教器物,更反映了宗教與醫療的文化邏輯。首先,求籤者需準備金紙與香枝,較慎重者會準備牲禮和四果祭拜。接著焚香膜拜,稟報姓名、住所及求藥籤的目的,然後擲筊。若得聖筊(筊桮一正一反),就可到藥籤筒求取一支藥籤,再請問神明。有些人會將藥籤擱在手腕脈搏,仿佛神明正在診斷。若連得三次聖筊,表示此籤為神明所同意,便可依號碼到藥籤櫃抽取相同號碼的藥籤,然後到中藥房拿藥。 中草藥房老闆通常具有中醫草藥民俗療法的經驗,會對求籤者的症狀進行確認,若藥籤和症狀不符,不會當面指出,而是請病人再次求籤,或從大方向提醒症狀和藥籤不符。由於一間中草藥房可能連結多間寺廟,反之亦然,藥籤對症程度成為神明靈力高低的重要指標,亦代表神祇與宮廟的名聲。
-
藥籤看似承載神明旨意,但求籤過程中求籤者也進行自我道德檢驗。藥籤所連結的社會網絡中,藥籤受到醫藥專業知識和服藥者感受的制衡,可能重新求籤或透過輿論影響藥籤的使用,藥籤不僅是調配藥材的依據,有中醫藥背景的行動者將其作為日常調護的參考,甚至是中醫師處方的底本。 藥房老闆會根據藥籤內容揣摩使用者的身體情況,並依據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進行衛教,總而言之,藥籤是人、神與社會共創的文化腳本。